瀏覽數:0次 發布時間: 2020-06-23 00:48:10
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,在整個防控氛圍的帶動下,大部分人都對新冠肺炎有了一定的了解,知道防護的方法和一些基本的癥狀表現。但是由于緊張、焦慮、恐慌等各種原因,有的人卻容易“對號入座”,把身體出現的一些異常反應,當成了感染新冠肺炎的表現,反復自我檢查和自我懷疑,就出現疑病的狀態。
一般來說,疑病狀態的人通常有以下幾種特點:
1.過分關注身體狀況,對身體的異常感覺敏感多疑。比如咳嗽幾下,就會聯想到新冠肺炎的干咳特點,表現得非常擔心、害怕。
2.出現疑病狀態時,常常會變得比較固執,堅持認為自己得病,醫生的專業意見也聽不進去,不相信有關的檢測結果。
3.反復懷疑自己得病,又覺得證據不足,所以會重復上網尋找答案,或者到處找人詢問和傾訴,甚至多次要求檢查和就醫治療。
4.疑病狀態的人常常會伴有明顯的緊張、焦慮、恐懼,同時還可能會出現心慌、氣短、胸悶、頭暈、發抖、出汗等軀體表現,這些表現又將進一步加重其疑病癥狀,形成惡性循環。
近期我們就遇到過這類疑病狀態的來訪者:
惠州市心理援助熱線2234880接到一位年輕人的來電,訴說自己有點喉嚨不舒服和咳嗽,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。他曾多次自行到多家醫院檢查,盡管體溫、胸部CT等都正常,身體狀況也很好,但內心還是一直存在顧慮,總是會通過手機查證自己的癥狀,反復要求檢查身體,影響到了工作和睡眠。我們分析他存在疑病癥狀,經過心理醫生咨詢及反復心理疏導,慢慢消除了疑病的癥狀。
如果出現疑病狀態,我們應該怎么進行自我調節呢?
1.脫離刺激源
持續受到疫情信息的刺激,會加深恐慌、害怕的情緒,可能會誘發疑病癥狀。脫離這種刺激源的最好做法就是控制“刷”手機的時間,在了解必備防護知識之外,盡量主動回避疫情信息,回歸日常生活的其他話題,做自己該做的事情。
2.避免過于敏感
新冠肺炎確實有發熱、干咳、乏力等一些常見癥狀,但并非出現了這些癥狀就意味著“中招”了,自己千萬別盲目自我檢查、自我暗示。毫無根據的擔心懷疑,消極的自我暗示,是引起心身問題的“導火索”。輕微的癥狀建議居家觀察,如果有危險的接觸經歷,或癥狀會加重時,則需要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。
3.不必反復求證
如果專業人員已經明確告訴你沒有感染,以及自己身體也沒有大的問題的話,請放心下來,請相信專業的診斷和檢查結果,不必反復查閱資料,更不要心急亂投醫。
4.學會轉移注意力
疑病癥狀是“心病”,實際上就是大腦在這種疾病上想得太多了,那我們可以嘗試轉移大腦注意力來調節疑病心理。比如制定工作、學習、生活的目標,讓自己積極且有所期待;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情,適當放松心情等等。另外,運動也非常重要,心理學上認為,運動是人體快樂的源泉。
5.規律飲食作息
規律飲食作息,盡量不要熬夜,該吃吃該喝喝,保證身體的免疫力,可以減少發生身體的不適,身體沒有異常感覺的話,內心的疑慮也就自然消除了。
如果自我調節沒有達到緩解的目的,建議及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?;葜菔行睦碓鸁峋€2234880是設立在市第二人民醫院一條公益心理咨詢熱線,有需要的人可以撥打這個熱線。另外,還可以通過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訂閱號、惠州睡眠心理健康訂閱號進行咨詢及預約就診。